[尼赫魯在印度的地位]從尼赫魯到莫迪的變化,反映了印度幾千年的縮影
從尼赫魯到莫迪的變化,也反映了印度幾千年的縮影。
但是甘地是一種不同的舊帽子。19世紀末,他去了歐洲學習。完成學業后,他回到印度成為一名律師。事業之初未果,他又去了南非,感受種族歧視的痛苦。1915年,他再次回到印度,開始前往南亞大陸。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源于偉大作家托爾斯泰,他將基督得救的思想與現實相結合,完成了基督思想的印度教。
什么是非暴力不合作?你打我,我不還手;你罵我,我假裝聽不見;可我就是不聽你指揮,坐在那里陪你。因為印度人習慣苦思冥想,被瑜伽附身,不在乎這種生活。所以說到干貨消費,印度人在地球村里沒有對手。
03尼赫魯家族
莫拉爾頻繁訪問歐洲,甚至與歐洲名媛有染。但他知道,只有當律師,他的人生才達到巔峰;要想有所突破,我們必須為印度人做點什么。
首先,尼赫魯見過赫魯曉夫。1952年,還沒有登上蘇聯最高權力寶座的赫魯曉夫訪問印度,他和尼赫魯上演了政治家間最高級別的恩愛秀。
看下圖:互相喂飯,像熱戀中的戀人,恨不得穿一條褲子。
1971年,印度與蘇聯簽訂《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規定“當任何一方受到攻擊或受到攻擊威脅時,締約雙方應立即互相協商,以消除威脅”。相當于拉蘇聯給印度背書,印度發動了第三次“印巴戰爭”,拆散了巴基斯坦,成為印度歷史上的重頭戲。
尼赫魯的家庭,自始至終,都是典型的精英家庭,處于金字塔的頂端。雖然他們從外部得到很多好處,但內部矛盾也不少,腐敗嚴重。
在腐敗的印度政壇,莫迪看起來像白蓮花,是個清官。
莫迪出身于低種姓,代表著印度的大多數人。雖然結了婚,但因為反對包辦婚姻而出走,留下妻子在家鄉教書幾十年,代表了印度求變的思想。同時,他是一個教派的成員,代表傳統的印度信仰;無兒無女,自稱獻身印度,也有能力。
莫迪其實有很多矛盾,既傳統又現實,既獨立又世俗。同時,他的禁欲和克制掩蓋了印度政壇的諸多腐敗陰影。
從尼赫魯到莫迪,印度陷入了命運的循環。破局,要么莫迪成功,在工業化道路上狂奔,完成崛起;要么回到自古以來支離破碎的狀態,冥想來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