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互聯網人身保險新規落地已經快一年了
互聯網人身保險新規落地已經快一年了。
2021年10月22日,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并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
據悉,目前網絡軌道保險費規模仍呈上升趨勢。
根據自己的優勢選擇了藍海賽道,根據互聯網傳播特性確定了消費主體。
在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通知》中,銀保監會在互聯網人身保險銷售過程中嚴格限制了“誰賣”“賣什么”“怎么賣”三個問題。
特別是,在經營資格上,銀保監會確定了四個進入門檻,根據銷售的產品性質,對經營主體提出了“高級”支付利潤和合規要求。在保險范圍內,規定僅限于工傷保險健康保險定期人壽保險10年以上普通人壽保險和10年以上普通養老保險。在設計要求上,從源頭上避免了“第一個月零元”長險短保險費扣除等諸多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今年年初,互聯網銷售的人身保險產品經歷了“下車”。據悉,下車產品中,有經營公司不符合《通知》要求,不再具備銷售資格的產品,也有產品內容結算方式不符合《通知》的不符合標準的產品。
中國保險業協會的報告稱,目前8090后群體逐漸成為社會消費的主力,理解和滿足他們的真實需求是互聯網保險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真正洞察和滿足8090甚至千禧一代,從他們真實的需求出發,提供與需求相匹配符合個性的保險產品和服務,是決定互聯網保險未來的關鍵。與此同時,許多老年人群農村人口等正在加速在線化數字化,其保險產品和服務存在一定的差異。從不同客戶群體的實際需求出發,回到創新發展的初心,互聯網保險必將以便捷的體驗低廉的產品安心的服務為互聯網產業和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重疾險產品供應激烈的渠道平臺數量有限。
人壽保險行業仍處于深度轉型期,對于中小型人身保險公司來說,2022年的發展道路相當棘手。
目前,長期儲蓄類銷售人員需要的業務門檻較高,線下模式更有競爭力。定期壽險業務市場規模小,頭部集聚效果明顯,中小型人身保險公司難以形成競爭優勢。重疾險等健康類產品是“熱門”保險,但目前需求疲軟。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1年重疾險整體保費收入同比下降6.7%,滲透率高,客群規模低,保單增長發展空間將進一步縮小。
網絡頻道能成為破局的關鍵嗎?中國保險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互聯網人身保險事業累計實現規模保險費2916.7億韓元,比2020年同比增長38.2%,共有35家公司規模保險費在不同程度上增長。從2016年到2021年,互聯網健康保險費規模始終呈增長趨勢,年復合增長率達到76.91%,隨著互聯網人身保險比重的不斷提高,重要性逐漸顯現出來。
不僅如此,隨著《通知》等陸續發布,互聯網人身保險產品監管體系逐漸健全,人身保險公司在滿足更嚴格的合規要求的同時,也擁抱了更加良性高質量長期主義導向的市長/市場環境。
進一步,2021年通過渠道累計實現規模保險費2529.4億元人民幣,比2020年同比增長41.5%,占86.7%。通過官網自營平臺實現累計規模保費387.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6%,但比例僅為13.3%。
為了脫穎而出,人身保險公司必須根據平臺屬性實現銷售促進創新,確保流量“入口”。另外,要精準服務互聯網消費者需求,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將流量轉化為客戶庫存。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