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宋有哪些家具(中國古代家具有哪幾類)
中國古代家具有哪幾類?
原則上可分成“五大類”:床榻類、桌案類、椅凳類、柜架類、雜項類。我國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臺、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后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跋囟?,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現的家具。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稱。魏晉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家具。唐宋以來,高型家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柜、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臺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家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獨特風格與樣式,對世界不少產生過深遠影響。
民國時期家具款式知多少?
家具設計的重點不再是重客廳而輕臥室,而是重實用,按照使用方式,推出了成套的家具。如客廳家具、臥室家具、書房家具、餐廳家具等。 客廳家具 民國時期租借地中有許多洋房設有面積較大的客廳,供主人們會客休閑。按歐洲人習慣,客廳陳設家具的主體是陳列柜和牌桌及椅子,這體現歐式家具有展示和休閑兩大功能。寬敞的客廳宜于放置高大且具有陳列功能的柜子,才能增加廳房的氣派。所以,在客廳家具中出現了陳列柜。陳列柜的樣式很多,但都安裝有玻璃柜門??蛷d家具中的牌桌 牌桌比傳統的八仙桌小了一圈,四面各有一個抽屜,四面各放一把椅子。擺放在客廳的中央,打牌、休閑、聊天、飲茶,都十分相宜。椅子 是民國家具的大宗產品,品種、花樣、數量都是最多的。在造型上明顯受歐洲家具的影響,出現了許多變化:一是椅靠背向后傾斜,椅背變窄;二是腿足變化;三是出現了軟座墊椅、轉椅、躺椅、搖椅、沙發等新品種。書房家具 在民國時期也有較大的發展。最主要變化是書桌,出現了用柚木制作的歐式寫字臺。民國時期出現了專門用于存放書籍的書柜和書架,但形狀結構比較簡單。臥室家具 床是最典型的臥室家具,明清時期,床可以說是中國封建家庭中最封閉的地方,臥室設在平房的暗間,床是臥室家具中最大的一件,像拔步床竟然制成“房中屋”式的龐然大物。民國時期,由于西式洋房建筑出現了,住房的格局發生了變化,臥室不再是外人的禁地,具有一定的“公開性”;加之一些接受歐洲文化的人們對臥室和家具的陳設及用途產生了新的要求。于是出現了受歐式家具影響而產生的新家具,其中變化最大、在社會上影響最深遠的是片床、掛衣柜、梳妝臺、穿衣鏡,反映了當時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漸改變。民國家具作為外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出現了許多家具式樣的新品種。在民國中晚期,一些大的家具場坊引進了一些機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突破了古代傳統家具制作的理念,為中國以后家具生產的飛躍發展做了鋪墊。 (責任編輯 大弓) 嚴正聲明:原創文章,嚴禁轉摘,違者必究。
明代家具有什么的特色?
在這里有必要區分一下明代家具,和明式家明。明代家具指的是產生于明代的家具,而明式家具則不一定生產于明代,指的是按照明代家具樣式打造的家具,或者是具有明代家具風格的家具。但無論是明代家具還是明式家具,其風格特點是一致的。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從造型來說,家具造型優美,風格簡約,家具各個部分比例協調勻稱,具有東方特別的簡約而質樸之美。二是在用料上,多用硬木制造,把木材的天然紋理與家具的造型完美結合,一件家具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三是在做工上,講究簡約而細致,各種雕刻、鏤空看似簡單,實則每個部件都級費功夫,每個部分都能做到結合完美。明式家具不用色漆,只用明漆,充分體現把木材的紋理之美。四是在裝飾上,明式家具常用玉、石、螺佃等進行恰到好處的鑲嵌。
哪些種類的椅子是明朝就開始出現的?
明清椅子的種類明時椅子類型有如下幾種:寶座、交椅、圈椅、官帽椅、玫瑰椅、靠背椅等。寶座 寶座是皇宮中特制的大椅,造型結構仿床榻作法。在皇宮和皇家園林、行宮里陳設,為皇帝和后妃們所專用。一般人少有用這種大椅的,這種大椅很少成對,大多單獨陳設,常放在廳堂中心或其它顯要位置。交椅 交椅即漢末北方傳入的胡床,形制為前后兩腿交叉,交接點作軸,上橫梁穿繩代坐。于前腿上截即坐面后角上安裝弧形栲栳圈,正中有背板支撐,人坐其上可以后靠。在室內陳設中等級較高。交椅不僅陳設室內,外出時亦可攜帶。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官員和富戶人家外出巡游、狩獵都攜帶交椅。明《宣宗行樂圖》中就繪有這種交椅掛在馬背上,以備臨時休息之用。由于交椅適合人體休息需要,故而歷經千余年,形式結構一直沒有明顯變化。圈椅的椅圈與交椅的椅圈完全相同,交椅以其面下特點命名,圈椅則以面上特點命名。嚴格說來,交椅應屬圈椅的一種,由于圈椅的出現晚于一般交椅,故列于后。圈椅是由交椅演變而來的。交椅的椅圈自搭腦部位伸向兩側,然后又向前順勢而下,盡端形成扶手。人在就座時,兩手、兩肘、兩臂一并得到支撐,很舒適,故頗受人們喜愛,逐漸發展為專在室內使用的坐椅。由于在室內陳設相對穩定,無須使用交叉腿,故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一般椅子的坐面無大區別。只是椅的上部仍保留交椅的形式。在廳堂陳設及使用中大多成對,單獨使用的人家不多。圈椅的椅圈多用弧形圓材攢接,搭腦處稍粗,自搭腦向兩端漸次收細。為與椅圈形成和諧的效果,這類椅子的下部腿足和面上立柱也采用光素圓材,只在正面牙板正中和背板正中點綴一組浮淺簡單的花紋。明代晚期,又出現一種坐下采用鼓腿彭牙帶托泥的圈椅。盡管造型富于變化,然而四根立柱并非與腿足一木聯作,而系另安,這樣勢必影響椅圈的牢固性。明代圈椅的椅式極受世人推崇,以致當時人們把圈椅亦稱為“太師椅”。官帽椅是依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員的帽子而得名。官帽椅又分為南官帽椅和四出頭式官帽椅。南官帽椅的造型特點是在椅背立柱與搭腦的銜接處做出圓角。作法是由立柱作榫頭,搭腦兩端的下面作榫窩,壓在立柱上。椅面兩側的扶手也采用同樣作法。背板作出“S”形曲線,一般用一塊整板做成。明末清初出現木框鑲板作法,由于木框帶彎,板心多由幾塊拼接,中間裝潢棖。面下由牙板與四腿支撐坐面。正面牙由中間向兩邊開門形門牙。這種椅型在南方使用較多。四出頭式官帽椅與南官帽椅的不同之處是在椅背搭腦和扶手的拐角處不是做成軟圓角,而是在通過立柱后繼續向前探出,盡端微向外撇,并削出圓潤的圓頭。這種椅子也多用黃花梨木制成。背板全用整塊木板刮磨成“S”形曲背。大方的造型和清晰美觀的木質紋理,形成秀美高雅的風格與意趣。玫瑰式椅實際上是南官帽椅的一種。宋代名畫中時有所見。明代這種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它的椅背通常低于其它各式椅子,和扶手的高度相差無幾。背靠窗臺平設數椅不至高出窗臺,配合桌案陳設時又不高過桌面。由于這些特點,使并不十分適用的玫瑰椅深受人們喜愛。玫瑰椅多用花梨木或雞翅木制作,一般不用紫檀或紅木。玫瑰椅的名稱在北京匠師們的口語中流傳較廣,南方無此名,而稱其為“文椅”。玫瑰椅的名稱目前還未見古書記載,只有《魯班經》一書中有“瑰子式椅”的條目,估計就是今天所謂之“玫瑰椅”??勘骋问侵挥泻蟊扯鵁o扶手的椅子。分為一統碑式和燈掛式兩種。一統碑式的椅背搭腦與南官帽椅的形式完全一樣;燈掛式椅的靠背與四出頭式一樣,因其兩端長出柱頭,又微向上翹,猶如挑燈的燈桿,因此名其為“燈掛椅”。一般情況下,靠背椅的椅形較官帽椅略小。在用材和裝飾上,硬木、雜木及各種漆飾等盡皆有之,特點是輕巧靈活,使用方便。清代由于手工業技術的發展,各類器物都呈現雕飾過繁的現象。為了加強裝飾效果,清代坐椅常常采用屏風式背,這樣可以在板心上雕刻或裝飾各種花紋。有的椅子雖也是官帽式,但扶手和后背立柱已不是與腿足一木連作,而是采用框式圍子,用走馬銷與坐面結合。有的外形輪廓是屏風式,輪廓內的空當攢成拐子紋,這樣可以把大小材料都派上用場,以節省木料,又形成獨特的清式風格。清代后期,由于珍貴木材的匱乏,加上戰亂頻繁,家具行業也和其它工藝一樣走向衰落。產量較高且較易得到的紅木是這一時期制作家具的主要材料,因此紅木家具基本屬于清代晚期至民國 初年的作品。盡管它們制作于清代,但并不代表清式家具的典型風格。明清時期凳子的種類明清時期凳子和坐墩的形式多樣,明代主要有方、長方、圓形幾種,清代又增加了梅花形、桃形、六角形、八角形和海堂形等。制作手法又分有束腰和無束腰兩種形式。有束腰凳大部分都用方形材料,很少用圓料,而無束腰凳則方料、圓料都有。如羅鍋棖加矮佬方凳、裹腿劈料方凳等。有束腰者可用屈腿,如鼓腿彭牙方凳、三彎腿方凳,而無束腰者都用直腿。有束腰者足端都作出內翻或外翻馬蹄兒,而無束腰者腿足無論是方是圓,足端都很少作裝
發表評論